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日辰时对 西汉 · 翼奉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四
师法用辰不用日。
辰为客,时为主人。
见于明主,侍者为主人。
辰正时邪,见者正,侍者邪;
辰邪时正,见者邪,侍者正。
忠正之见,侍者虽邪,辰时俱正;
大邪之见,侍者虽正,辰时俱邪。
即以自知侍者之邪,而时邪辰正,见者反邪;
即以自知侍者之正,而时正辰邪,见者反正。
辰为常事,时为一行,辰疏而时精,其效同功,必参五观之,然后可知。
故曰:察其所由,省其进退,参之六合五行,则可以见人性,知人情。
难用外察,从中甚明,故诗之为学,情性而已。
五性不相害,六情更兴废。
观性以历,观情以律,明主所宜独用,难与二人共也。
故曰「显诸仁,臧诸用」。
露之则不神,独行则自然矣,唯奉能用之,学者莫能行(《汉书·翼奉传》:上以奉为中郎,召问奉:「来者以善日邪时,孰与邪日「善时?」奉对。)
高善时赴官 北宋 · 孔武仲
五言律诗 押萧韵
王国方登俊,清才尚折腰。
萱堂馀怆在,瘴海此行遥。
宴语无疏阔,离怀但黯销。
红尘一羁旅,风驭羡飘飘豫章本作飖)
赵孺人墓志铭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三四、《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五八
豫章郡进贤县罗君晋伯之室赵孺人,宗室赠中奉大夫不敏之曾孙,朝散郎通判贺州善时之孙,从政郎广西提点刑狱司干办公事汝釭之女,母安人艾氏。
孺人事舅姑谨,从夫顺,训子严,处族戚和。
自伦纪广而推之于舆台皂隶,自闺门推而放之于州闾乡党,大德细行皆合于图史所载。
嫁三十馀年而病,名医不能瘳。
宝祐戊午九月二十日卒,得年五十三。
常日不取地理家之说,曰异时无远葬我。
开庆己未闰十月十有五日,窆于茂林之原,距家一里,素志也。
五子:一性,进义校尉、监饶州乐平县税;
一得、一正、一理,登仕郎
同祖,后叔祖宗学博士之子,将仕郎江西贡进士
三女:长幼已卒,仲适登仕郎吴壁。
孙男大防、大方、大员。
女适临川陈珽,馀尚幼。
余昔忝博士同寅而不及识晋伯,读古心江公所记经训楼,知晋伯佳士也。
又读诗境方公所志提干府君墓,知孺人名家女也。
二公皆余故人,至是江公言晋伯欲徵铭于余之意。
余反复孺人家传,重有慨焉。
夫妒,常情也;
俭,美德也。
然妒而流于忮,俭而近于鄙,亦妇女之通患,故夫有自操井臼者,子有履霜卧冰者,客有闻轑釜而去者,婢有担粪道上者。
孺人既嫁,留晋伯妾,委以家务,爱侧室子甚于己出。
夫喜接纳,屦满户外,孺人宿舂以待,倾家而酿,百客之馔,不戒而具。
奉养狭,施予礼,家以节啬而裕,门以积累而大。
于不仁之富,悖入之货,常掩鼻摇手曰:「毋以是污我」。
所居富者化其贤,贫者饮其惠。
晚为诸子造宅授室,厚薄必均,以子舍诵声为金石之乐,以诸孙舞䌽为鱼龙之戏,可谓大福德人矣。
晋伯名晋孺人名崇玉
铭曰:
其高洁则莱妇也,其悟解则庞嫂也,其义方则孟母也。
恶乎闻之?
吾得之于古心之老也。
洪致远龚良臣致远善时已亡 南宋 · 周孚
 押词韵第四部
人生多忧虞,此语传自古。
诗书不赒饥,士亦倍龃龉。
忆子少年时,落笔敏风雨。
自言名家驹,朝冀夕秣楚。
那知十载后,败甑不炊午。
括囊经济策,郁郁卧环堵。
呻吟谁与伴,坏壁响饥鼠。
长松要霜雪,念子果如许。
穷通何必较,人世几寒暑。
生前千(原作十,据明抄本改)驷马,身后一丘土。
那知五君咏,老魄弃大数。
安得彭城生,从旁證吾语。
荀卿 南宋 · 唐仲友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六三、《悦斋文钞》卷八
战国之际,七雄以诈力相倾,处士横议,申子、商君、苏秦、张仪、虞犀首、吴起、孙膑之流,既以富强约阖之术,徼时好以取富贵;
淳于髡、邹衍、列禦寇、庄周、田骈、慎到、杨朱、墨翟之徒,又相与造为异端,充塞天下。
圣人之道不绝如线,所幸者孟轲阐其前,荀卿振其后,虽周游天下,穷老无所致用,而垂世教。
孟子之书七篇,荀卿之书二十二篇,观其立言指事,根极理要,专以明王道,黜霸功,辟异端,息邪说,皇皇乎仁义、礼乐、性命、道德之旨,二书盖相表里矣。
后世学者推尊之曰「孟荀」,莫敢少贬,或皆称其优入圣域,或皆许以王者之师,以为诚然。
以吾观之,孟子而用,必为王者之佐,荀卿而用,不过霸者之佐,二子不可同日而语也。
王霸之道,起于用心诚与不诚之间,至其所就,乃有霄壤之异。
故自其外而观之,王者为仁,霸者亦为仁,王者为义,霸者亦为义,王者有礼信,霸者亦有礼信,王者有刑政,霸者亦有刑政。
及自其内而观之,王者之心一出于诚,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霸者之心杂出于诈,故假仁以为利,利胜而仁衰,仗义以率人,人从而义废,汤、武、威、文,由此分也。
商自契至于成汤,周自后稷至于文、武,积功累仁,其来也远,岂有心于得天下哉!
正心诚意于闺门之内,而道化行于万里;
发政施仁于朝廷之上,而德泽溢乎四海。
其植本固,其流波远,天下欣然归之,有不可辞者,后世凭藉其德,斯民爱戴之心,至数百年而未已,是岂出于伪为者哉!
若威、文之霸也,救邢封卫,以窃存亡之仁,伐楚会世子,以假尊王之义,伐原以示之信,大蒐以示之礼,类非出于诚心。
故葵丘之会振矜而失诸侯,河阳之狩以臣而召天子,不终其身而德业俱丧,伪为之事可暂而不可以久故也。
吾观荀卿之书,若尊王而贱霸矣,至于论王霸之说,则不一而足,既曰:「粹为王而驳为霸」。
又曰:「义立而王,信立而霸」。
又曰:「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又曰:「善日者王,善时者霸」。
是何说之多端耶?
之不知本故也。
之言性,曰人性恶,其善者伪也。
夫善之可以伪为,则仁义礼信何适而非伪?
四者既出于伪,何适而非霸者之心?
其去王者不亦远乎?
吾以是知之用,必为霸者之佐也。
之言既不用于世,而李斯之学实出于用于秦,卒蹶六国而夷之,又佐始皇焚诗书、杀学士,以愚黔首,之伪,盖有以启之。
使用,虽未如之过,其不能为王者之佐,固昭然矣。
或曰:「卿之书,言诚多矣。
若曰:『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又曰:『诚者君子之所守,而政事之本也』。
岂不知王道之出于诚哉」?
曰:子以为诚者自外至耶,将在内耶?
性者与生俱生,诚者天之道,初非二物也。
既以性为恶,则诚当自外入,外入则伪,乌睹所谓诚乎?
人之性善如火热而水寒,其诚如水之能润,火之能热也。
今既更之曰水热而火寒,又求其火热水润之功,岂不惑哉?
「然则孟子之必为王佐何也」?
曰:孟子之言王霸盖亦多矣,而不外诚伪之说,故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又曰:「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
其言深知王霸之本,则其为王佐断可识也。
吾观告子孟子不动心,又其言辨几与孟子角,至于言义则以为外,言性则以为犹𣏌,故孟子力诋之,卒挫其说。
荀卿之书,其辨诚过人,至其化性起伪,有似乎𢦤贼𣏌之说,然则荀卿者,告子之俦,非孟子比也。
喜晴乾隆丁卯 清 · 弘历
 押纸韵 出处:御制诗初集卷四十一
雨旸其利同,惟时为难矣。
极备无皆凶,因悟中庸理。
夜雨初欲霁,晓烟高渐起。
爽风西北来,天畔云尽徙。
青矗远峰尖,红重香荷沚。
高轩起碧纱,一览风物美。
逭却周宣忧,适得盘古喜。
梁丞相1187年 南宋 · 陈傅良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止斋先生文集》卷四六 创作地点: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
麟凤不挚,帝王瑞之;
木德为,万物善时
维皇龙潜,公为举首。
天授之相,有司之手。
维皇至圣,维天之仁。
维相休休,嘉靖此民。
泽农欲晴,山农欲雨。
公在相位,高粳下
彼有言战,此有言守。
公在相位,兵不挂口。
人亦有言,谁怨谁德?
公曰赏刑,具在三尺。
人亦有言,匪同斯异。
公何适莫?靡立一意。
乾道经略,淳熙无为。
从容其间,不竞不随。
上之咎言,下之觖望。
弗及其身,人自得丧。
公疾未剧,公归已决。
帝曰如何?咨尔同列。
至于领祠,至于赐第。
宿留经帷,愈好勿替。
我观自昔,萧、曹、周、召。
经史云云,如公特少。
方舜命禹,宜师宜保。
薄海有恨,公不寿考。
公不寿考,薄海恨之。
矧如傅良,辱爱辱知。
属官穷楚,遭岁之缪。
爰及祥琴,文始克就。
太常有诔,太史有传。
乃如斯文,聊以哭奠。
讲义(诗四) 宋 · 廖刚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高峰文集》卷一七
「《召旻》,凡伯刺幽王大坏也」至「靖夷我邦」/幽王之乱至于大坏,非一日积也。
自《节南山》迄于《何草不黄》,刺之者众矣。
众多如雨,而不知所以为政,故《雨无正》刺之。
谋诫不从,不藏覆用,故《小旻》刺之。
至于西戎东夷交侵中国,师旅并起,饥馑因之,故君子知周室之将亡,而《苕之华》闵之。
然犹未至于大坏也,故皆列于《小雅》。
至于《召旻》刺而闵之,则斥言幽王之大坏焉。
盖于是不可救药矣。
何则?
凡伯,周之大臣也,刺其君之大坏,则与夫君子见周室将亡之形而伤己逢之者异矣。
且坏者人之所不怀也,君以得民为本,而其自为至于大坏,则无或怀之者矣。
然凡伯犹以为刺,而闵天下无如召公之臣,庶几能正其君,则爱君之至也。
「旻天疾威,天笃降丧」,则其威虐极矣。
惟笃降丧,故田莱多荒,而民馑且饥,仰无以事,俯无以育,壮者散之四方,老弱转乎沟壑,所谓「瘨我饥馑,民卒流亡」也。
饥馑而流亡,则居圉愈荒矣。
「天降罪罟,蟊贼内讧,昏椓靡共,溃溃回遹,实靖夷我邦」者,言我居圉卒荒矣,天乃更降罪罟以下罔其民,如蟊之贼而内讧其国,所以然者,以所与共治其国者皆非其人。
故继之曰「昏椓靡共,溃溃回遹,实靖夷我邦」也。
夫治民者必得明哲之师,慈惠之长,与夫肃乂正直之人,然后民以安而国平。
今皆反此,则非特不足以靖夷我邦也。
小大内外,昏而不明,椓而肆虐,靡共而慢侮,溃溃而泯乱,回遹而邪曲,是能相率以为乱而已,幽王何恃而不大坏邪?
「皋皋訾訾」至「我位孔贬」/人君之患,莫大于信任小人之废黜君子。
皋皋然缓而不共职,訾訾然以苟訾为事者,王皆不知其为玷,则偷惰诞慢之小人何所惧而不为乱?
兢兢然戒谨,业业然危惧,甚久其不宁者,王乃更贬其位,则忧国尽瘁之君子,何所施而下膏泽于斯民哉?
「如彼岁旱」至「无不溃止」/膏泽不下于民,而民方被其威虐,则其为生也,亦若旱岁之草而已。
拘迫而不得散,适彫瘁而无复蕃庶,故曰「如彼岁旱」,则反是矣。
「如彼栖苴」者,木止曰栖,苴,水中浮草也。
栖于木则犹非所宜,又非特不溃茂而已。
以喻民之被其威虐,非特拘迫而不得散,适彫悴而无复蕃庶也。
且将荡析流散而无复生理,如苴之栖于木矣。
夫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今民用荡析流散,无复生理,则邦其有不溃者乎?
故曰:「我相此邦,无不溃止」。
《春秋传》曰:「国乱曰溃」。
此序所谓大坏也。
夫草散则鬯茂,故「草不溃茂」为岁旱。
人散则国危,故「无不溃止」为邦坏。
言溃同而指意则殊,先儒改「溃茂」为「汇茂」,不必然也。
「维昔之富」至「不灾我躬」/维昔之时,仰有以事,俯有以育。
而今也,「瘨我饥馑,民卒流亡」,则民穷甚矣。
维昔之时,有和平之乐,无札瘥之苦。
而今也,「天降罪罟,蟊贼内讧」,则民病甚矣。
故曰「维昔之富不如时」,援古而罪今也;
「维今之疚不如兹」,伤今而思古也。
夫爵以驭其贵,禄以驭其富,人君之至权也。
溃溃回遹者靖夷我邦,兢兢业业者其位孔贬,则是黜陟失当,既不足以驭其贵矣。
曰「彼疏斯粺」,则又言彼宜食疏而反食粺,此宜食粺而反食疏,制禄不当其分,而不足以驭其富又如此也。
岂惟不足以驭其富贵而已哉,自替实由乎此。
《书》曰:「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
今所使居君子之位而食君子之食者,乃食疏之小人,王何赖而不替乎?
又况举疏食之人,措之群臣之上,而不知止,则其自替可知矣。
「不云自频,泉之竭矣,不云自中」者,先王所以下膏泽于斯民而不竭者,以其内外有所资,与王为善者众也。
今也「昏椓靡共,溃溃回遹」者,与之共治,则外无所资,而适足以害吾治者众矣,故曰:「池之竭矣,不云自频」。
「匪教匪诲,时维妇寺,与之共谋」,则内无所资,而适足以丧吾德者众矣,故曰:「泉之竭矣,不云自中」。
王者以博施济众为职,而如池泉之竭,无以施物,则害之及人也溥矣。
害之及人也溥,而又弘之而不知戒,则非特人之被其害也,将不为我躬之灾乎?
所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是已。
故曰「溥斯害矣,职兄斯弘,不灾我躬」,言其必灾我躬也。
「昔先王受命」至「不尚有旧」/《江汉》曰:「文武受命,召公维翰」。
则其能辟国而不为人之所蹙可知。
然是诗宣王以命召虎,故特称其祖如此,以文、武时贤人众多,岂独有如召公之臣哉。
显谟成列,举安天下,岂特曰「辟国百里」哉。
而是诗始终独以不得召公为言者,盖幽王之所以致大坏,以其无仁贤与之图治于其始,又无仁贤与之救乱于其终。
是故非徒不能日辟国百里,且又至于日蹙国百里而丧无日矣。
其视日辟国百里之世,岂不甚相远哉?
此所以始终独伤无如召公之臣而已也。
且国无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
礼义由贤者出,无仁贤则无礼义矣。
故当是时,富庶则不如昔,困穷则甚于今。
以上治则皋皋訾訾者不知其玷,兢兢业业者孔贬其位;
下治则如岁之旱而草不溃,如泉之竭而害斯溥。
若此者,得不谓之国空虚而上下乱乎?
然则如之何?
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国定。
而当是时,人不足与适矣,政不足与间矣,此所以闵天下无如召公之臣也。
孟子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古之所谓民贼」,而是诗乃以辟国为召公之贤。
《车攻》亦以能复文、武之境土为宣王之美,盖其用心则不同耳。
「《周颂·清庙》,祀文王也。
周公既成洛邑,朝诸侯率以祀文王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本系于一人,事止于一国,谓之《风》。
其德之盛,其功之成,可以告于神明,则列于诸侯之《颂》焉,若《鲁颂》是已。
风动于四方,事该于天下,谓之《雅》。
其德之盛,其功之成,可以告于神明则列于天子之《颂》焉,《周颂》、《商颂》是已。
《风》者,诚意化民之所成也。
《颂》者,成功之所致也。
有意皆可诚,有民皆可化,德皆可以修而至于盛,功皆可以积而致于成,故《风》与《颂》,天子所不得独擅,诸侯与有焉。
天子之所独擅者,惟《雅》而已。
故序曰:「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文、武之前,商之政犹存,故周虽已兴,而不列于《雅》,是以有《二南》焉。
幽、厉之后,周之政已亡,非特废而已,故周虽未终,而亦不列于《雅》,是以有《王风》焉。
此《风》、《雅》、《颂》之大致也。
《清庙》者,美文王盛德之形容也。
夫汤之伐桀,武王之伐纣,皆曰:「今朕必往」,是圣之任者也。
文王不然,天命既受矣,天威既将矣,内文明以蓄德,外柔顺以蒙难,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是圣之清者也。
故祀文王之诗曰《清庙》,祀武王之诗曰《执兢》。
一则以其德,一则以其烈,彼无加损焉,因其实而已。
盖圣人所以若是不同者,凡以观命之废兴,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而已。
孟子曰:「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然则庙谓之清庙,不亦宜乎!
且周之德莫盛于文王,周之业莫备于周公营洛之后。
有盛德斯有大业。
文王无业也,而言大备则未焉。
故经于他,未始名之以「清」,至是周大备,而后名之以「清」,适其时也。
朝诸侯者成王,而曰「周公既成洛邑,诸侯率以祀文王」者,文、武之,非圣人有所不能继。
成王中才之君,其能制礼作乐,成太平之功者,周公实为之。
故诗人不没其实,而既成洛邑,则以周公为主焉。
然而《颂》者,合天下之公以形容元首之事,非可以系之周公也,故其诗则皆成王能率诸侯之事而已。
不曰享而谓之祀者,方以在天之神祀文王故也。
「于穆清庙」至「无射于人斯」/《传》曰:「孝子之至,莫大于宁亲,宁亲莫大于宁神,宁神莫大于得四表之欢心」。
洛邑而朝诸侯,则既有以得天下之欢心矣。
于是率以祀文王,所谓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其斯以为天子之孝矣夫。
然君臣上下,何作而非敬,何动而非和,仪者斯效,唱者斯应,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盖非可以声音笑貌为也,欢心之至则然耳,此「于穆清庙,肃雍显相」之谓也。
穆则敬和之见于行也,故其肃雍以相祀事,亦谓之显相焉。
济济多士秉文之德」者,文王之德教被人深矣,故虽没而多士犹秉之而不忘。
秉者,操之而不敢舍也。
操之而不敢舍者,多士之事也,与夫直心而默契于文王者异矣。
「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者,内尽其心,以对越其在天之神,外尽其力,以奔走其在庙之事也。
盖清言精神之所升也,非有对越而上达者焉,则不足以格其神庙;
言貌象之所著也,非有奔走而内面者焉,则不足以供其事。
此所以有贵于修己而饬,在事而有济济多士也。
顺帝之则,文王所以事天也;
肃肃在庙,文王所以祀神也。
然则多士也,亦孰外乎文王之所为乎?
是所以为秉文之德也。
多士之微,莫非秉文之德,则敬和于清庙,肃雍而显相者,从可知矣。
虽然,多士所以秉文之德,亦岂舍我而徇彼哉?
求诸性而得焉耳。
求诸性而得,谓之秉文之德者,文王先得乎我心之所同,然而在我者有待之而兴故也。
孟子曰:「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
文王之德因于性而本诸天,故秉文德则足以对越文王在天之神也。
夫于清庙也,成王率以敬和而肆祀,诸侯应以肃雍而显相。
其为多士也,对越在天,以体文王之德,骏奔走在庙,以体文王之行,则其神之德可谓显矣。
其敬和也,其肃雍也,其奔走也,人之力可谓承矣。
故曰「不显不承」,所以甚言其显且承也。
其显且承如此,则天下忘我难矣,故曰:「无射于人斯」。
是诗言文王之德而已,然德之盛至于化人而成之也犹如此,则其盛无以加矣,兹所以为《颂》之冠欤?
「《维天之命》,太平告文王也」。
夫人有士君子之行以致既醉之盛者,实在成王时
然原其始之所自,盖文王有明德,受命作周以基之,此太平所以告文王也。
以太平告而名之曰《维天之命》者,周致太平以敬和而已。
前后之相继,上下之相承,以敬和而不已,是乃天之所为,非人之所能为也。
何则?
舜禹之子,孟子以为其贤不肖皆天,则文、武、成以敬和相继,岂非天欤?
故曰《维天之命》。
「维天之命」至「曾孙笃之」/「维天之命,于穆不已」,是周之太平,天实为之。
然以告文王,何哉?
盖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则文王之所为实与天合。
惟其所为实与天合,是以于穆不已。
虽曰天命,而以归美文王也。
夫敬则不慢以违命,和则不乖以起事。
《传》曰:「夫敬与和,何事不行」。
为治之道无他,政事一出于敬、和而已;
太平之功无他,臣民一归于敬、和而已。
此所以告太平之功,而原其本曰「于穆不已」而已也。
「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者,夫一色成体谓之纯,文王德纯乎其不杂矣,是故出为刚健,入为粹精。
昭升于上,则《大明》有以显其德之明;
敷闻在下,则《灵台》有以显其德之灵。
以至仪刑于当年,则有遍为之群黎,莫不好之武夫;
流衍于后世,则武王继其志而其德惟圣,成王衣其言而其德惟令。
显孰甚于此乎?
凡以其体尽一性,而性亦不已故也。
「假以溢我,我其收之。
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者,道德者,法度之所自出。
文王德纯至矣,其流有衍,而馀波及于成王
成王则收之以制法,又大疾顺其所为,而不敢慢违,则是曾孙之能力行而有所至也。
兹其所以为敬和不已,而太平之所以致欤?
呜呼!
《颂》之言若是之简,而意则无所不该,与夫后世徒侈其词而实则不至者异矣。
「《维清》,奏象舞也」至「维周之祯」/《清庙》所言,文王之德也,《维清》所言,文王之事也,故《记》曰:「升歌清庙,示德也;
下管象舞,示事也」。
有是德斯有是事,故庙谓之清庙,而典亦言其维清焉。
清也者,神人之所贵也。
而况去乱而易之以治,去乱而易之以治,则清其可后乎?
且典者大常之道也。
清以洁之,则其理明;
缉以续之,则其事序;
熙以广之,则其用博。
苟为不然,欲被四海而无疆,垂万世而无穷,亦难矣。
维清缉熙,兹所以为文王之典也,其与成汤肇脩人纪类欤?
然谓之典,则所以施邦国而待其治耳。
若夫道无污也,安用清?
无间也,安用缉?
无狭也,安用熙?
是以知是诗言文王之事而已也。
今夫精意以享曰禋,圣人方其以道格于皇天,则不期精粗焉。
则所谓「肇禋」,亦文王事天之事耳。
道之所在,莫能难之,则亦孰能福之哉!
福之且不可,乌有所谓先见之兆乎?
则「维周之祯」亦文王得天之事耳。
《易》曰:「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中庸》曰:「国家将兴,必有祯祥」。
惟其大统未集,故其事维周之祯;
其事维周之祯,故其乐谓之象舞,则于是时,王事兆见而已。
《周官》以典待邦国之治,以法则待官府都鄙之治,则典略而法则备也。
《书》于《尧典》言「庶事咸熙」,于《皋陶谟》言「庶绩其凝」,则熙作而凝成也。
惟其大统未集,故是诗言「典」而不及法则,言「熙」而不及凝,则于是时,业虽大而未备故也。
夫能作典,则所以治人者尽矣。
治人者尽,然后可以事天,故继之以「肇禋」。
子孙所以治人者备矣,而其兆见于文王之作典;
子孙之所以事天者亦备矣,而其兆见于文王之肇禋。
故曰「迄用有成,维周之祯」也。
文王之业虽大而未备,亦必因时而造,非有所亏也,兹其所以可告于神明欤?
「《烈文》,成王即政,诸侯助祭也」。
孟子曰:「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成王即政,诸侯来助祭,而其诗有取于烈文者,夫岂苟哉!
盖诸侯于其祖考有为人后之道,则不可以忘孝;
其于天子有为人臣之道,则不可以忘忠。
天下之所以治,仁义忠孝之积也。
使为人后者皆知尽其所谓继世之孝,则其移之于为臣也,亦莫不尽其所谓事君之忠,然则天下之政奚足为哉。
成王所以于即政之始,美诸侯之祖考而戒之,欲其能绍,则所以望之深矣。
「烈文辟公」至「维王其崇之」/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先王所以崇德报功也。
诸侯之祖考,孰有无烈无文而有其国乎?
先烈后文者,诸侯言时计功,则烈其所先也。
「锡兹祉福,惠我无疆」者,惟其有烈有文,故能锡我惠我,「锡」与《洪范》所谓「锡汝保极」同。
诸侯非能以祉福事其君,周之先王有道,故其臣因得而锡之也。
惠,顺也。
福者,百顺之名也。
逮及成王,亦如先王之有道,故其所锡周之祉福流衍而无穷也。
「子孙保之」者,戒助祭之诸侯保其祖考锡我惠我之功德而勿替也。
「无封靡于尔邦,维王其崇之」者,戒之以无专利以自恣,无伤财以害民。
盖诸侯得擅其一国,苟封以专利,靡以伤财,则丧其祖考之功德必矣,故首戒之以此。
能如所戒,则王之所崇也。
「念兹戎功」至「于乎前王不忘」/上以蕃屏王室而敌王所忾,下以保其社稷而灭除强梗者,诸侯之戎功也。
子孙继其世序,能念祖考之戎功而弗忘,则是于继序能皇之矣。
皇者,美而未大也。
于戎功能念之而已,未见之于有为,故其于继序亦言其能皇之而已。
《泮水》言「能修泮宫」,《閟宫》言「能复周公之宇」,皆诸侯之所谓「能」也。
义所谓「能皇」亦如此。
「无兢维人,四方其训之」者,戒之以用人,有国者得人则强故也。
「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者,戒之以务德,为诸侯者修德则显故也。
能得人岂惟足以强其国哉,四方且训之,则求所谓不庭之方无有矣。
能脩德岂惟足以显其身哉,百辟且刑之,则求所谓不享之辟无有矣。
诸侯有如此者,先王乌能释之而不念乎?
故曰「于乎前王不忘」,言先王念之而不释也。
因诸侯之助祭而上言祖考,当后世之即政而远举前王者,先圣后圣所循者一道,前事后事所由者一理,知所以引古而验今,则知所以行古之道矣,所谓言近而指远也。
「《天作》,祀先王先公也」。
天不人不因,天之所以兴周者匪人欤?
人不天不成,周之所以为周者匪天欤?
故其祀先王先公之诗,谓之《天作》,盖作者人也,而作之者实系乎天。
若以谓人事诚修无俟乎天,则德如仲尼者,岂不足以有国,而穷为匹夫者乎?
此所以推原所自,不特言其本乎祖,而亦言其本乎天也。
《天保》曰「于公先王」,此曰「祀先王先公」者,先先王而后先公,亲亲之仁也;
先先公而后先王,尊尊之义也。
仁义并行而不过,其斯以为人道之至欤。
天作高山」至「子孙保之」/山之为物,崇高之势庇物而弗倾,亭育之功于物而弗竭,有国者之象也。
后稷封于邰,周之始封也。
虽以功德有国,其兴之者实自乎天,故曰:「天作高山」。
作者,业肇之称,作于前斯有以述于后。
自后有邰以来,更历夏、商,衰微不振者盖数十世,所谓高山尝荒秽而弗治矣。
太王之兴,乃有胥宇筑室之勤,左右疆理之功,诗人于是有瓜瓞柞棫之况,故曰「太王荒之」,言太王实治其荒而肇基王迹也。
然其居于邠也,狄人数侵而不宁其居;
其迁于岐也,从者虽众而未免于扰。
文王之作兴,以功则康,以业则求宁。
道被南国,如江汉之方广;
德冒西土,若日月之照临。
诗人于是有山阜冈陵之况。
故曰「彼作矣,文王康之」,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实有以安天下而成厥勋也。
虽然,太王所以荒之,文王所以康之,夫何容心于其间哉,继天之所为而已。
「夷」之为言易也,易者天德也。
太王、文王所以荒之、康之,亦曰天德而已矣。
与天合其德,则天岂容择之哉,故曰:「彼徂矣,岐有夷之行」。
所谓先天而天弗违也。
夫岐,太王之所徙,而文王之所治也。
太王、文王有夷易之行,其所徙也,天徂而从之。
则为武王、成王者奚为哉?
继其志,述其事,以保其祀而已。
故继之曰「子孙保之」,言自今以往,但当谨守而弗失,此所以为祀先王先公之诗也。
「《昊天有成命》,郊祀天地也」至「肆其靖之」/郊祀天地,王者之事也。
成王承文、武之后以致太平,故郊祀以报天地,必以昊天有成命者,以天为主故也。
曰昊天,曰上天。
祭天于圆丘,以之日至,而曰昊天者,取其降而与万物相见之意,则于是以禋祀祀之,理无不飨故也。
然祀天于南郊之圆丘,祀地于北郊之方丘,阴阳之位固不可易。
而此诗言「郊祀天地」而不分者,盖天地生成万物,相为始终,故兆之虽异位,而祀之不害其同诗也。
后世缘是合祭天地,失之矣。
「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者,后者继体之称,为其继天而言也。
天之兴周,有曰大命、宝命、元命、明命、休命、永命,皆胙周之显命也。
然或开之于其始,或佑之于其终。
若「成命」则正言所以成周之命也,故曰「二后受之」,而前之先公,后之子孙弗与也。
《文王》言「文王受命作周」,《大明》言「复命武王」是已。
盖成者有始卒之辞,文王以文德造始于前,武王以武功续终于后,此其所以配天地而为祭主也。
盖造始,天道也;
续终,地道也。
仰天而造始者不倦,俯地而续终者不怠,则夫配天地以成王事者,亦敢康乎哉。
自朝至于日中晷,不遑暇食,以庶邦惟正之供,此文王之不敢康也。
克相上帝,以卒伐功,胜商遏刘,以定天下,此武王之不敢康也。
故曰:「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
盖非王业之成不足以应天命之成,非二后之有以基命不足以受天之成命故也。
成王亦大矣,而止言「不敢康」;
基命亦微矣,而止言「夙夜宥密」,何耶?
《书》曰:「弗虑胡获,弗为胡成」。
又曰:「无轻民事,惟难。
无安厥位,惟危」。
盖天下之事成矣俄坏,坏也俄成,在人为与不为而已。
故欲成王事,在于不敢康也。
荀卿曰:「善日者王,善时者霸」。
《易》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盖诚心行仁而夙夜不懈,则仁眇天下而莫不归于仁;
诚心行义而夙夜不懈,则义眇天下而莫不理于义。
故欲基天命,在于夙夜宥密也。
惟有以基之,则所谓「成命」能受之矣。
且宥者宽而能有容,仁德也。
密者察而能有治,义德也。
仁义并行而会于有极,王事其有不立乎?
《书》言文王之事,继之以「亦越武王,不敢替厥义德,率惟谋,从容德,以并受此丕丕基」,与此同意。
虽然,命固基于此矣,而王者之事业,或久或近,或广或狭,亦在缉熙之如何耳。
有以缉之,则泽流万世;
不思所以缉之,则所谓功者亦或隳矣。
有以熙之,则光被四表;
不思所以熙之,则所谓明者亦或熄矣。
此二后所以单厥心于缉熙也。
单之为言尽也。
人之于事,尽其心而无二虑,则将何所不至哉。
惟二后为能单厥心于缉熙,所以迄至于今,能靖天下也,故曰:「肆其靖之」。
「《我将》,祀文王于明堂也」至「于时保之」/礼自外作,必缘人情,祖尊而远人者也,故以配天,而祀之于圆丘。
祢近人而亲者也,故以配帝,而祀之于明堂。
盖明堂王者之堂也。
方其朝觐,则以会诸侯,周公朝诸侯于明堂,天子负斧扆而立是也。
方其祭祀,则以享上帝,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也。
由汉以来,诸儒执斯二事以惑世,或以为祭祀之堂而不可以朝诸侯,或以为朝觐之堂而不可以享上帝,其甚者以谓明堂、辟雍地实同而名则异耳。
纷纷异同,莫适其正,殊不知明堂之制不若圆丘之自然,明堂之位虽不若国郊之远人,而王者方其以人道交应物之帝,则虽即人所居而享之可也,祖考之亲者乎?
「我将我享,维羊维牛」,言致诚以备其物也。
「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言尽心以合其道也。
若《书》言「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则所以祀于明堂者,物其有不备,故于此先羊后牛,则以见至诚有加而无已也。
若《维清》言「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而见于《周官》者,以六典待邦国之治,以轻典刑新国,以中典刑平国,以重典刑乱国,岂非所谓仪式刑之典,以靖四方欤?
夫惟外尽其物,内尽其心,是以天右而享之也。
然尽其物,言其执祀之诚而已,天右之宜未至也。
尽其心,言其所以享帝之道也,天右于是亦至焉。
故曰「伊嘏文王,既右飨之」,言天之于文王,右飨之旧矣。
今也仪式刑之,则是与文王合德者也,天右飨岂不至耶!
右飨之既至矣,故自今已往,但当夙夜畏天之威以保兹右飨之休命而已,故曰:「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天难□命□□,故其威可畏也。
「《时迈》,巡守告祭柴望也」至「允王惟后」/天子适诸侯曰巡守巡守者,巡所守也。
诸侯各朝于方岳之下,为之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此古帝王所以不废时巡。
然谓之「迈」者,言其行之远而不遽也。
「时迈」则而东,而南,而西,而北,不疏以弛事,不数以扰民,上以顺天之道,下以从人之欲而已。
告祭者,告至之祭也。
若《书》所谓至于岱宗,至于南岳,至于西岳,至于北岳,则必祭以告之也。
燔柴以告祭昊天,望秋以告祭山川,故谓之「柴望」也。
「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者,周行不殆,天道也。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以至役说战劳,运行而未尝少息,夫能体斯道以有为于天下,得不为天所子乎?
以其足以继天故也。
子之斯右之矣,右之斯序之矣,故曰:「实右序有周」。
右者,助其所为,若《召诰》言「天迪从子保」是已,所谓子之斯右之也。
序者,使之传序,若《文王》言「文王孙子,本支百世」是已,所谓右之斯序之也。
「薄言震之,莫不震叠。
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者,王者所为与天合德,足以得天如此,则其威政之所加,斯无妄举,孰敢不震动叠息效顺而图新者乎!
故曰:「薄言震之,莫不震叠」。
巡守之际,有所谓削地绌爵,君流君讨之事,是以言也。
怀百神者,有以感其衷而使之无怨。
柔百神者,有以屈其力而使之受职。
□河之善滥溢于地,岳之独峻极于天,其神为难怀柔,而言及之,则山川莫不宁可知矣。
夫王者上为天之子,下为民之君,□□□□□□于人也,有□震叠之于祖□□□怀柔之,则是□□□□□□传序之意,故曰「允王维后」也。
「明昭有周」至「允王保之」/《书》曰:「今天其命哲」。
又曰:「惟天生聪明时乂」。
有道之世,其君之聪明睿智,足以有临,岂徒人事之至哉,天实诱其衷也。
故曰:「明昭有周,式序在位」。
明者昭之积,昭者明之散。
昭积则有以见大,大散则有以察微。
天迪有周之君,既有以见大,又有以察微,则近而为公卿大夫,而为邦伯师长,众而为百司庶府,莫不秉德而不回,传序而不绝,所谓「式序」也。
式序在位,则愚智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矣。
天则右序,神则怀柔,君则明昭,臣则式序,夫然则安所用于兵革哉?
□求哲人,以与之共图于亿万斯年而已。
故继之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
我求懿德,肆于时,允王保之」。
独言「肆于时」者,巡守中国之事也。
若所以待夷狄之道,则干戈有不可戢,弓矢有不可櫜,熊罴虎贲之士有时乎用,非徒求懿德而已,此言之法也。
然皆巡守之诗,或言时迈,或言般者。
迈,远行也,孟子所谓游也。
般,乐也,孟子所谓豫也。
一游一豫,此周之先王所以为诸侯度也。
《时迈》,告至之诗也,故言「柴望」,以皇天后土为主。
《般》,过而□之诗也,故言「祀四岳河海」,以名山大川为主,亦互相备也。
然《舜典》言:「五载巡守,群后四朝」。
《周官》则言「六年,五服一朝。
又六年,王乃时巡」者。
至周之时,官备而法详,官备则足以周知天下之故,法详则无所俟于改为。
若舜□□□□此□五□□□□□□□□也。
「《执竞》,祀武王也」至「斤斤其明」/文王徽柔懿恭以服事商,则是虽有君人之大德,而常怀翼翼之小心,非所谓执竞也。
武王则不然,以此之治,易彼之乱,以此之无衅,讨彼之有罪,故所过名山大川曰:「惟有道曾孙周王发,将有大正于商」。
武王执竞□□也。
行之日以兵忌东面而迎太岁,至汜而汎,至怀而坏,至共颈而山坠。
出三日而五灾,至必伐之,志不为之少异。
若此之类,可以见其能执竞而弗失矣。
惟其执竞而弗失,故威武之所加,则亦若孟子所谓「仁者无敌」,《商颂》所谓「莫我敢遏」,夫谁与之竞哉!
故曰:「执竞武王,无竞维烈」。
文王以柔德遵养明晦,故称其德之不显,言其德之盛也。
武王以刚德卒此伐功,故称其烈之无竞,言其烈之盛也。
德之盛故祀之以《清庙》,烈之盛故祀之以《执竞》,无所苟而已矣。
「不显成康,上帝是皇」者,武王之烈所以执竞者,以其于天下有所成,有所康而已。
大统于是乎集,大功于是乎定,是其成之显也。
民脱于涂炭之中,师行于衽席之上,是其康之显矣。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其视听自民之聪明,其予夺视民之去就,以其有成、康之显烈,此上帝所以皇之也。
「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者,武王、成、康之烈为既盛矣,为□□□何为哉?
由其成、康之道而已。
由彼成、康之道,则能奄四方而有之,斤斤其明而辨治之矣。
奄有者,覆入而无外之谓也。
「□□成康,奄有四方」,则若《书》言「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是已。
斤斧之析物,斤钓之权物,皆辨治□□□彼成、康斤斤其/「(以下漫漶莫辨。)钟鼓喤喤」至「福禄来反」/「钟鼓喤喤」,取其声之美,不嫌于不大也。
而《那》言「奏鼓简简」,则取其声之大。
「磬莞将将」,取其声之大,不嫌于不细也。
而《那》言「嘒嘒管声」,则取其声之细。
是何□□?
《那》之颂,其始美商之革,曰「奏鼓简简」者,以汤之业大而未备,故其乐亦大而未备,与《灵台》言「贲鼓维镛」同意,举其声之大以见其未备也。
其终美汤孙之能承其祖,曰「嘒嘒管声」者,以其能成祖之事业,广祖之声教,故其乐之备如此,与《有瞽》言「箫管备举,喤喤厥声」同意,举其声之细以见其既备也。
《执竞》则异于是,□「钟鼓喤喤,磬管将将」,继「自彼成康,奄有四方」之后,则成王之备□也,不嫌于不大,故于钟鼓(下缺)
寄题长沙高善时醉月堂 北宋 · 谢薖
七言律诗 押元韵
乱山岑秀绕湘坟(四库本、万卷楼本作濆),君筑茅堂底处村。
蛮国戈矛真梦幻,醉乡风露别乾坤。
平生不负南楼兴,何日能同北海
聊欲挥毫书楚些,凭君招取独醒魂。
宋故高公巽岩先生圹记咸淳九年十二月 宋 · 傅可宗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二七
先师姓高氏,讳养素字浩然隆兴进贤人
厌尘缘而乐清致。
怡庵黎师侯先生开山南华,舅氏李公善时实其师孙。
徒弟涂应祥、傅利正,先师从之游。
南华山壁立高峭,无常住容众,观宇亦且湫隘,骨凡不仙者实难居之。
李公善时与先师经营新塘,思欲为改创鼎新南华计。
后遂所图,创立栖真楼观、藏殿,廊庑寮舍,应干器用,靡不齐备。
惟真君殿拘于年月,未能新之。
先师又为观宇可以容众而不可无常住,于景定庚申年,复以陆氏油灯之资营置洪、抚田亩,早晚计十二硕有馀,拨入为常住,使晨钟暮鼓,可以安座而食。
先师壮岁辞家,学业不深,而天性明达,喜教徒弟读书,常以怡庵乃其师祖,而不能继其学为恨,故游谒士大夫之门,多与进之,作诗惠之者皆板行世。
藏殿之侧,创私寮,匾曰「耕道堂」,所居之室曰「巽岩」。
晚岁以兴崇道门为惬意,故放怀杯酒。
正期□□□而以疾逝,呜呼痛哉!
先师生于嘉定乙亥,卒于咸淳壬申十一月□十一日,享年五十有八。
以治命附葬于祖师李公之墓侧,泣血以纪岁月
时咸淳九年十二月庚申日,徒弟傅可宗、李椿老书。
按:志石藏江西进贤县文物管理所。
怨朱弦 和王明佐新声慰其不遇名曰怨朱弦 明 · 王世贞
 押词韵第十一部
谱朱弦,一片秋声。
万壑松涛,银汉初倾。
挟遍侯门,沈深似海,雕栏十二娇莺。
流苏帐底,小按银筝。
哑哑轧轧嘤嘤。
骂书生煞横,捻冷装酸,搅破春情。
道高山流水,渠道香云暖雨,两语难凭。
怎能勾、师涓老子,證个分明。
酒人哉,匕首荆卿
宋意悲歌,高渐沾缨。
应徵飞霜,倚天雌霓,长河倒泻珠绳。
葡萄尚暖,蝴蝶犹萦。
陡被杜宇啼醒。
道不如归去,归去来兮,任汝纵横。
鱼为洞庭清乐,凤为苏门长啸,飞跃争听。
何须借、天公两耳,枉施瑶京。
新绿 清 · 吴观域
五言排律 押覃韵 出处:此诗收于鲁鼎梅《重修台湾县志》〈艺文〉,又载陈汉光《台湾诗录》。
春老红将瘦,柔芳黛色涵。
密疑和露染,高渐与天参。
接叶迷三径,浓阴锁一龛。
半帘风力细,深院雨声酣。
暖映溶溶水,遥添叠叠岚。
云来还衬白,烟过欲拖蓝。
鸟弄枝间语,鱼游影里潭。
霭生书幌润,翠滴袷衣湛。
颇觉良辰好,因思往事谙。
碧纱窗绕槛,金勒马停骖。
望远高楼倚,寻幽近郭探。
凤城极目处,频唱忆江南(黄美娥编校)